LightPix Labs FlashQ T2 引閃器開箱

在之前的 Lumix GM5 心得文中,浅羽曾提到因爲體積原因沒有合適的引閃器:

浅羽自己本身在 Nikon 的 DSLR 上用 Godox X2T-N,放到 GM5 的熱靴上比劃了一下感覺體積還是略大,所以並不打算給 GM5 配引閃器。

滿配版隨身小相機:Panasonic Lumix GM5 和它的小夥伴們

其實並不是完全沒有可選,像 Profoto Connect 之類的選擇也是有的,只是這小圓柱體的售價和它的品牌一樣高高在上就是了,單引閃器的價格可能就超過了整套系統。當然,許多 433MHz 的引閃器體積也並不太大,只是什麼 TTL、分組、遠端控制等功能就不用考慮了。那麼對於小型化的相機系統,離機閃到底有沒有可行的方案呢?

世界最小體積引閃器?

如果放棄所有的附加功能,只要最簡單的無線電引閃,能不能把體積做得更小呢?

FlashQ 說:「能!」,然後一鼓作氣推出了兩代引閃器。初代引閃器在 Indiegogo 上完成了眾籌,使用 CR2032 電池提供了無線電引閃功能,並支援一拖八以及提供四色可選。後來 FlashQ 又推出了自家的二代閃燈 Q20II 和二代引閃器 T2,維持自身特色的同時改爲內建充電電池。浅羽今次入手的就是這一款引閃器 + 接收器套件,官網價格爲 49 USD(不含郵費),或者在中國大陸境內有出價 368 CNY(不含運費)。

極簡可以有多簡

FlashQ T2 Kit 的包裝可以說是最素的一種,正反面印了品牌的名字和圖示、側面貼上貼紙就算完事了。當然貼紙上還印着品牌、型號資訊和條碼,並且浅羽注意到還印着「BLACK」字樣表明是黑色款。雖然這麼說,但實際上 T2 只有黑色款可選

包裝的內容物除了一套引閃器,還有已經安裝在接收器上的冷靴轉換器、充電線和 PC 同步線。

這款號稱世界最小體積的引閃器,大概就是大塊方糖的體積:頂部看比起 ISO 熱靴並沒有大很多,高度則只有一指左右,是插在機頂熱靴也完全不會引人注目的類型。插入相機後,正面一個燈號、兩個按鈕,背面一個電源開關,再也沒有其他的交互了,設計上可謂極簡。

按鍵減少了,功能上卻比一般的引閃器略微多一些,這就導致了使用上的一些學習成本。首先背面的兩個按鈕,並不是浅羽期待的「配對」和「測試閃光」兩個最常用的功能,而是一對左右方向鍵,用以調整閃燈出力——但很可惜,這一功能僅對應自家的 Q20II 閃燈,像浅羽一樣使用接收器的話是完全無效的。實際上,這兩個按鍵長按才分別是「配對」和「測試閃光」。同樣地,電源鍵也需要長按才能開啓和關閉,這對於喜歡使用引閃器電源來控制閃燈開關的浅羽來說是一個非常不方便的點。

最後說說這個充電線。雖然是一個套件組,但附贈的充電線只有一條。不過也不用擔心無法同時充電——因爲是一條一分二的線纜。

效能表現較爲穩定

T2 引閃套件在開機的情況下長按左鍵直到燈號開始閃爍,雙方進入配對模式後約兩三秒就可以完成配對了,並且此後開機都不需要再次配對。同一引閃器一次可以可以配對 8 隻接收器,實現多燈功能,不過分組等就不用指望了。浅羽就能否多個引閃器觸發一個接收器的問題資訊過經銷商,對方表示其實也有奇怪的操作可以實現……但是具體的操作浅羽沒太理解到,並且也不是官方支持的用法,所以暫時不再多購入引閃器測試。也許等到購入 Q20II 的時候會順便嘗試一下?

掛接主力閃燈 Godox TT685

浅羽用 Leica Q、Lumix GM5、Coolpix A 三臺小相機實測了一下 T2 引閃器,接收器則插上神牛 Godox TT685-N。在室內約 3~5m 距離內,T2 大體上能保持穩定觸發,即使距離 2.4GHz 的無線 AP 較近也不會受到干擾。比較奇怪的是其中一次 Coolpix A 沒能正確辨識出引閃器的存在,一直提醒要開閃燈,同時快門也無法正確釋放;但隔天後又完全可以正常使用了。另外在 Leica Q 上連續引閃,偶爾也有漏閃的情況。續航方面,浅羽充滿電後斷續用了幾天,目前還沒有沒電的跡象。

當然它本身作爲廉價的無線引閃器也有不少缺點:

  • 外觀設計廉價感重(但看起來很耐用)
  • 做工較差(浅羽就因爲水口造成的明顯縫隙更換過一次)
  • 發射器的固定螺絲比較緊
  • 無法快速開關電源(快速控制閃燈擊發只能依靠相機)

總的來說,因爲售後工作做得較好,所以浅羽遇到的以上的問題基本都得到了妥善解決。同時這些意見已經向合作廠家悉數反饋,對方也表示在以後的新品中會改進。同時對方還透露,新品可能會有 TTL 功能,浅羽在期待之餘也希望能夠改進操作,否則帶上 TTL 可就有夠難用了。

小型專業相機的好伴侶

FlashQ T2 小巧的體積和較爲穩定的引閃,雖然無法與專業的引閃器相比,但更適合有一些要求的戶外業餘。畢竟無線引閃,總比什麼 TTL 線甚至直打閃燈要好吧?

在「小而美」的相機有許多需求和選擇的今天,用來搭配小型的專業化相機或者消費級別的 APS-C 無反都是很不錯的選擇,小巧方正的造型也很容易在外觀上搭配相機,只可惜取消多色選擇未免令到高貴的白色 Canon 200D II 用家油漆廠用家不太開心

目前 T2 已經常駐在浅羽的 Coolpix A 上,用來替代那出力小還不能跳燈的內建閃燈。相信浅羽以後出門都會隨時帶着它,但前提是還要再入一直放進小挎包的閃燈。

腦內 OS:FlashQ Q20II 如何?

Comments

在〈LightPix Labs FlashQ T2 引閃器開箱〉中有 7 則留言

  1. 「lxy」的個人頭像
    lxy

    请问有没有考虑过用机顶灯直接在户外光引闪呢?因为我看到你有提到Coolpix A带机顶闪。如果始终需要在闪灯上面调节的话,还不如直接脱离引闪器直接光引闪来的便捷。或者说光引闪相对无线引闪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发射+接收 三百多块了,顶得上一只神牛TT350的价格了,多少有点肉痛。

    1. 「櫻川 浅羽」的個人頭像

      光引閃(S1/S2)在戶外光線較強時,會受到環境光的干擾。另外光引閃也會限制佈光的位置,例如無法在被攝主體後方打光(引閃訊號被遮擋)、無法完全不在被攝主體正面打光等。

      LightPix FlashQ T2 本身是 No TTL 的引閃器,也不支援遠端控制,這樣當然是需要在閃燈上做設定。
      Godox TT350(以及 Godox 的一些燈)本身內建了引閃系統,支援發射和接收,也支援無線 TTL 和遠端設定。搭配 Godox 的其他燈(例如 TT685)或者 Godox 的引閃器,可以直接使用,無需再購買引閃配件。

      1. 「lxy」的個人頭像
        lxy

        我目前看到的支持无线TTL并且引闪器比较小的大概只有FlashQ的M20了,可惜不支持奥巴接口,只能当普通引闪。剩下的就是个别厂商的TTL引闪线了,可惜也不支持奥巴接口。
        其实我个人的需求比较特殊,大概就是左手举闪光灯、右手拍这样子,神牛X1搭配EM10 IV太大也太重了。这种一次性的拍摄还是TTL来得痛快些,可惜没有轻巧的解决方案。TT350我都嫌大了,目前看好美科 MK320,奥巴接口TTL,可惜没有支持无线TTL的方案。

        1. 「櫻川 浅羽」的個人頭像

          TT350 其實也沒有比 MK320 大很多,主要是長了一些。對這個體積不滿意的話,可能真的不好選了;包括可以無線 TTL 的引閃器也不會小太多。
          其實對出力要求不高的話,Olympus 的 FL-LM3 也不是不能用。
          我一般用較小的相機就不會太考慮離機閃燈了。平時用得最多的 GX9 和 GF10 都有內建閃燈,應急的時候用用也可以。

          Olympus 那個 AP/AP2 真是誰看了誰搖頭……

          1. 「lxy」的個人頭像
            lxy

            谢谢解惑!找到一根支持奥巴TTL的引闪线美科CB05,可惜停产了,泪奔…

            FL-LM3体积无敌,就是不支持离机,鱼和熊掌没法子兼得。

          2. 「櫻川 浅羽」的個人頭像

            找找二手吧,說不定運氣好呢😂

            FL-LM3 倒是沒有使用到 AP 接口,只需要 4+1 觸點就可以正常引閃和 TTL。用 Panasonic 的 TTL 延長線(注意選 4 個小觸點的),打磨一下接口也許是能正常用的。

          3. 「lxy」的個人頭像
            lxy

            我”试用”了一枚MK320,虽然只短了几公分,但是体感上的优势巨大,无论是机顶还是手持提升明显。当然缺点也明显,因为没法子调整焦段(恒定105mm),1/128的输出手持的话也容易过曝,只能调整光圈了。当然如果二手价格合适的话,我会考虑一下…

Mentions

  • lxy
  • 櫻川 浅羽
  • lxy
  • 櫻川 浅羽
  • lxy
  • 櫻川 浅羽
  • lx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