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掛二手許久,淺羽最終還是出掉了 iPad Air 2。
淺羽最初入手 iPad Air 的目的是玩音樂遊戲。在 2015 年的冬天,大部分的 Android 手機雖然效能都沒什麼問題,但觸摸總是有一些延遲;當時淺羽的主力 Xperia Z Ultra 也不例外。彼時淺羽最便攜的數位產品,除了 6.44″ 的巨型手機外便是 MacBook Pro 13″。偶然借用同學的 iPad Air 玩了一個月,淺羽體會到了 10 吋玻璃板子在娛樂和閱讀的方便之處,於是緊接着的下一個月也入手了——一臺 Surface 3。在 iPad 還沒有 Smart Keyboard Cover 和 Apple Pencil 的年代,淺羽下單時主要考慮到 TypeCover 和 Surface Pen的生產力、10 吋的便攜性、USB 接埠的擴展潛力以及補足缺失的 Windows 生態。Surface 3 用着也很舒服,並且一度成爲淺羽的主力 Windows 裝置;但它雖然生產力強悍,娛樂上卻相當弱勢。結果的就是沒幾個月後,淺羽再度下單 iPad Air 2。
雖說一開始是爲了音樂遊戲而購入 iPad,並且也玩過了 Cytus、Deemo、ユビート等不少知名遊戲,但最終淺羽卻發現了 iPad 在生活中的其他便利之處。由於一開始就考慮到了導航的問題,淺羽入手的時候選擇了 Wi-Fi + Cellular 版。香港購買的 iPad 自然使用 CSL 和 Smartone 都不是問題,而令淺羽驚喜的是在大陸使用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都很自然流暢;唯獨只能接收不能發送簡訊、也不能打電話略微限制了 iPad 的用途。除去內建的導航所需的 GPS+GLONASS 和數位羅盤,隨時上網的特性也大大方便了迷路時掏出 iPad 快速確認,省去了開熱點的麻煩和擔心手機電量的擔憂。
iPad Air 2 勤懇跟隨淺羽服役了幾乎四年,雖然本身也有換代的 iPad Air 3 可選,但依然歷久彌新。是說,數位產品一貫是買新不買舊,但 Apple A8X 看起來也沒比新的 iPad 使用的 A10 Fusion 落後多少嘛!其實它本身的優點是不少的,比如即使放到四年後的今天依然輕薄,握在爪子裏並沒有感到太多的重量,而且平衡感非常好。這一點甚至超越了淺羽現役的主力小米平板 4 和 HP Chromebook x2 的平板部分。由於本身配備的 Retina 螢幕觀感非常舒服,加上更新後的 Hand-off 和 AirDrop 功能也能和 Mac 無縫銜接,淺羽也開始在碎片時間使用 iPad 瀏覽網頁,並且用 Photos 應用管理和展示照片。同時淺羽還購入了 GoodReader 和(限時免費的)Reeder 3,讓 iPad 與 E-Ink 相互補充,接管數位閱讀。最終在淺羽開始使用 Logic Pro X 和 MainStage 之後,沒有多塊熒幕的淺羽只得求助 Logic Remote,原本爲娛樂而下單的 iPad 最終也成爲了生產力工具。
Apple 的生態系統大計幾近實現,但這時淺羽的 iPad 和 Mac 都面臨着換代的問題。2014 款的 MacBook Pro 雖然效能還不算差,但因爲預算限制而購入的「乞丐版」只配備了 128G 的固態硬碟,顯然無法應付中度到重度的行業使用;四年之後的 2018 年,換新又沒有中意的款式,而更換 SSD 依然價格較高。權衡之下,趁着廠牌還比較保值,淺羽直接轉手了除掉 iPad 外的所有 Apple 產品和附件。而這時的 iPad 作爲淺羽唯一還在蘋果生態系統中的半隻爪子,也面臨着類似的問題:使用沒有大問題但不順暢,更新又嫌棄貴。而即使下定決心更新,iPad Air 3 與 iPad Pro 之間,各有千秋,難以抉擇。
隨着淺羽生活重心的轉移,淺羽已經不會滿城市到處亂竄了。而即使旅遊的時候,便宜大碗的小米平板 4 LTE 也可以很好地滿足淺羽的需要。加上 Android 系統本身和生態的進步,即使是一向弱勢的平板領域,淺羽也會考慮同樣的作業系統。更換了更小的手機、補齊了 7 吋的小平板和 12 吋大平板之後,中間 9.7 吋的 iPad 卻受到了冷落;雖然配上了 Logitech K380,最終變成了桌面上的 RSS 閱讀器和 Telegram 聊天機,外加 iPad OS 體驗機。
既然「斷捨離」就找個理由。聊 Telegram 只有 iPad 能做嗎?不是,甚至 iPad 還不是體驗最好的那一個。所以 iPad 至此,已經對淺羽沒有太實際的用處,更遑論更新換代了。唯一不下的,大概只有玩音樂遊戲的低延遲體驗了。
最後,還是放一張和 iPad Air 2 的合影吧(雖然並沒有淺羽的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