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如何不做出最好的雲體驗?

There is no cloud – it’s just someone else’s computer.

彈性、透明、無縫銜接的「雲」

什麼是雲?我們可以把雲認爲是計算能力的集中與彈性再分配,從而使用家可以按計算量付費、使供應商用相同的計算能力應對更多的計算任務。更進一步地,我們可以把資料也一併託管在雲上,從而構建雲端系統。這樣的好處是只需要擁有終端裝置,就可以訪問資料並使用雲端提供的高計算能力。

聽起來像是回到了 Mainframe 配上電傳打字機的時代,對吧?不過,高速的網路已經不同於電話線傳輸,可以爲「終端」提供完全不同的服務,從而給用家提供與個人計算機相同甚至更好的體驗,這才是「雲」真正需要帶來的變革。

(後面還有:吐槽「物聯網」「雲」「大數據」、看看大企業的「雲」、什麼樣的項目需要雲)

被曲解的概念和需求

在中國大陸,關於這方面的產品有幾個普遍思路:

  • 物聯網 = 物品連上網路
  • 智慧型 = 遠端控制
  • 雲 = 註冊帳號

於是,浅羽只是想要一個能監控實時電量、能操作開關的東西,如果從消費數位選擇,卻只能買到必須要裝一個 App 還要註冊帳號、註冊完了還要實名認證的「解決方案」。甚至如果你只有區域網路的時候,這款產品就不能使用了,變得和 APC 最便宜的傳統插座沒什麼大差別;非要說差別的話,可能更容易着火。

問題出在哪呢?核心是根本沒人在意用戶的需求,大家都以爲自己是在爲用戶發掘需求,實際上卻只是打着大數據的旗號收集隱私。有些廠牌總是有不好的習慣,即新產品都是給用家增加負擔的:不但要做到有感知,而且還要做到強行有感。費盡心思讓冰箱聯網就爲了讓人看看溫度;讓風扇聯網就爲了能開能關;於是本來簡簡單單的家電,卻刻意地把功能限制在了需要專門註冊帳號的 App 上,更可怕的是還沒有統一的平臺去管理。完全違反了「透明」「無縫」的原則的「雲」產品,不但不能帶來更好的體驗,反而大大地加重了用家的負擔,有效地降低了體驗、拉長了與「美好」的距離。

連上網就能叫做「物聯網」

隨着「物聯網」概念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產品可以連上網路,也開始產生大量的資訊。於是,「物聯網」「大數據」「雲」的概念頻繁地被相關聯,彷彿物聯網的背後非要有雲,雲上要跑着大數據,數據要從物聯網收集。可是收集之後的數據呢?「僅作爲內部統計分析之用」。誠然,物聯網不是一項資訊驅動的工作,但既然收集了資料,對它做更深入的分析和利用以期達到「智慧型」最終才能打來好的體驗。舉例來說,如果空調單純地收集溫度和溼度資料,用家即不會有興趣去看,資料本身也不會發揮其他的作用。但是如果有辦法可以做到對比室外溫度分析,給出健康建議或者做出個人化的溫度調節,無疑更讓人感受到「大」數據的好處。當然,這背後,沒有雲也一樣可以做到;雲給我們的好處是,當收集的資料越來越廣泛、資料量變得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可以依靠彈性的計算資料,以更快、更深的方式處理它們,而不需要用家花費大量的電力或者更換更好的硬體裝置。

另一方面是無縫。繼續考慮空調的場景,如果偶爾在朋友家過夜,那麼我們的偏好設定能否跟我們一起走呢?這時候要做到好的體驗,就非「聯網」「雲」不可了。任何情況下,只要連接到雲,並且「確認你是你」,那麼所有的偏好設定就可以「攜帶」,並且可以繼續在別處記錄資料。

這一代雲和下一代雲

Google 和 Apple 都有在雲上做出投資。Apple 由於有 iPhone、iPad 到 Mac 的產品體系,其 iCloud 也側重於在多個 Apple 裝置間同步資料。另外,Apple 還有許多裝置間的聯動體驗也可以視爲雲的一部分,如Handoff、Universal Clipboard、iPhone Cellular Calls、SMS/MMS messaging、Instant Hotspot 等。這些體驗有的基於背後的「雲」,有的則是依靠 BLE Beacon 的方式實現的。Google 則是另一套方式:相比 Apple 注重資料,Google更爲注重的是計算本身的雲端化。舉例來說,浅羽可以在 Gmail 上編輯電郵;中途有事離開後,浅羽只要隨意在任何終端上登入 Gmail,就可以從中斷的地方繼續。Chromebook 更是這種概念的集中體現,它的作業系統可以認爲就是一套定製的用以運行 Chrome 的 Linux;其最大的目的就是提供接入的終端而非計算能力。當然,以目前的技術來說,我們還需要在終端上運行一套瀏覽器,但在 Internet 和 Web 普及的今天這已經不是大問題;更重要的是在瀏覽器內運行的代碼,以及其背後支持它的雲,才是重點。

Google 和 Apple 都希望能夠提供更好的雲體驗,而它們之間相比也無孰優孰劣。區別在於,Apple 試圖去提供現時能做到的最好的雲體驗,而 Google 試圖實現下一代的未來的雲。

如何做出最好的雲體驗?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當你的項目看起來不需要雲,它就真的不需要雲。技術只是實現用戶體驗的一種方式,後者的設計決定了前者的採用,而非相反。遵循 KISS 原則去設計用戶體驗,不要用技術給用家平添負擔;相反,讓技術隱喻無形,把驚歎留給瞭解背後原理的用家。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