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 MIX 2S 上市的季節,體驗 MIX 2 與國內的移動生活

開箱

本來像浅羽這樣的喵應該是不會去買 MIX 2 的。雖然說心動過一段時間,也在考慮是否入一臺白色全陶瓷版的 MIX 系列,但是始終沒有下手。然而既然有人送(借?)了,當然還是要用來玩一下的,順便當作一個備用機以及國產應用機。

拿到盒子,方方正正,不過到底是不是一個正方形浅羽倒是沒測量過。材質上來說是消光硬卡紙加上燙金,還算是高端大氣。畢竟這才是小米真旗艦。

包裝內部採用的也是相同的消光黑色硬卡紙,左邊主要放置主機,右側小區則是配件。包裝內容很簡潔,但都是必要的。配件上主要給了電源適配器、USB-A – Type-C 線纜和一根 Type-C – 3.5mm 的耳機口轉接線。其他的還有三包卡和簡單的說明書等等。設計上來說,除了材質比較有質感之外,一切從簡;不過主機下方有墊一層卡紙並且附有提手,可以方便地拿出主機。另外,官方有贈送保護套

雖然之前一直心心念念想要白色,但是拿到黑色的之後發現其實也很美。主機正面並沒有什麼好提的,息屏美學,聽筒被隱藏得很好,只是攝像頭在右下角,實際上自拍還蠻不方便的。由於不是全陶瓷版,邊框的材質不是陶瓷,也會出現接縫,但是手感還湊合,而且拜黑色所賜,視覺觀感上也不差。背面則是一整塊陶瓷,主要的開孔有攝像頭、雙色溫補光燈和指紋識別。高度上,補光燈是略微凹陷的,指紋則凹陷得更深一些,而攝像頭是突起的,並且有金圈勾勒,這樣可以讓 Nikon 用家認爲它採用了高品質鏡組。另外,機身中下有金色的字形標識「MIX DESIGNED BY XIAOMI」。最下是入網標籤,採用不乾膠貼上並且可以輕鬆撕開而不留痕跡。整體的手感圓潤不硌爪子,用正常的姿勢拿都很舒服。

MIX 2 與 XPERIA XZ Premium 比較,後者是浅羽的自用主力,採用 5.5 吋熒幕,而體積尚比 5.99 吋或 6.0 吋熒幕的 MIX 2 要大出一圈,「全面屏」在造型上的優勢由此可以體現出來。兩者的材質都脫離了普通的磨砂金屬感覺,均爲鏡面質感。設計感也都很強。主要的區別在於攝像模組的位置不同,以及可以看到 XZ Premium 有多一些用於拍照的感測器。另外,MIX 2 的指紋模組後置,而 XZ Premium 作爲還能維持信仰的一代則是選擇了側置指紋,因此後背的設計會簡潔一些。

最後讓我們以一張宣傳照結束開箱部分。

多說一句,官方附贈的保護套背後,也在相同的位置寫有「MIX DESIGNED BY XIAOMI」。

(後面還有:MIUI 體驗,線下聯動體驗等)

說說 MIUI

新系統開機一般都是選語言。浅羽這(應該是)大陸行貨的系統,開機竟然有兩個不認識也不太敢猜的語言…接下來的設定倒是比較常規,只是沒有設定 Google 帳號的一步,取而代之的是設定小米雲服務。啊,小米也開始做雲服務了…

MIUI 是國產各種魔改 Android 裏少數不自稱 OS 的一個,但是它對 Android 的改動還是比較大的。當然,改多了,難免會出現什麼詭異的事情。比如說浅羽的這支,拿到時附帶的是 MIUI 8,於是先更新到 MIUI 9。更新完成之後,除了系統的一些新功能之外,還意外地收穫了熒幕和電池容量變大的好處。

好的浅羽只是吐下槽。關於 MIUI,其實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了,畢竟是老牌的國內定製 Android。上一次用 MIUI 的時候,還是剛從 Android 2.3 到 4.0 的過渡期,也剛從 MIUI 4 更新到 MIUI 5,方塊的圖示和整體系統的貼心設計都是浅羽喜歡的。但是從 MIUI 6 開始,小米的整體設計也走上了圓角化,而浅羽在這個時期也換用了 Sony Ericsson / SONY XPERIA 手機,因此也沒有再去接觸國產系統。

進入 MIUI 之後,簡單安裝了 Firefox、Telegram 等一些常用的應用,然後就發現了一些設計上(?)的小問題:通知列在底色爲白色的情況下,內容並不會自動選擇合適的顏色,似乎被系統固定成同樣的白色了。另外虛擬鍵似乎除了主頁面會透明,在其他任何情況下都保持白色底色。

暫且放下這個問題不管吧,勉強用用。我們來辦理一張公交卡吧。然後選擇開卡了之後,發現系統版本過低。

浅羽倒是不介意更新一下系統,反正大不了解鎖了刷掉。問題是,MIUI 告訴浅羽系統已經是最新了呀?後來去論壇轉了一圈才知道,原來這個系統確實不是最新的,然而最新的 OTA 因爲出現問題被撤回了,而後端判斷卻沒有改。如果想要開公交卡,只能暫時先用開發版。

可是浅羽不想週週更新,還是等着吧。盼望着,盼望着,新包來了,於是浅羽也更新了一下。

可是更新完成就混亂了…小米乃還好嗎?乃還好浅羽也不怎麼好了,這到底是穩定版還是內測版還是內測穩定版…行吧,不管怎麼說,公交卡開卡終於能用了,就這樣吧…

浅羽覺得,MIUI 自從推出了幾代小米手機之後,細節上的功夫就有些欠缺了。尤其是在 MIUI 8 時,小米花費過多的力氣去推廣自己的生態,以至於其廣告之多,被稱爲 ADUI。但是,如果以一個國內環境普通用家的角度來看,MIUI 還是有不少在地化、人性化的優秀之處。比如短信智慧攔截,以及對運營商、驗證碼短信的內容解析功能,這都是浅羽覺得頗爲好用的功能。順便一提,登入了浅羽以前的小米帳號之後,七八年前的簡訊竟然同步了回來,翻着聊天記錄,頗有感慨。

隨着 MIUI 的迭代,MIUI內建並取代了許多 Google 套件以及其他第三方提供的服務,並且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在地化的特色服務。以現時(2018 年 4 月)的 MIUI 9 來看,「我的支出」即一個簡單記賬功能,「我的快遞」,「打車出行」和「行程預訂」,都是小米聯合第三方推出的內建服務,體驗雖然不能說好,但仍堪一用。另一點是 MIUI 與(國內)第三方 App 的互動,比如前面提到的一些內建功能,都是可以透過 App 互動或者系統偵測的方式,自動地記錄消費、跟蹤快遞等等。而 MIUI 已經是中國大陸 Android 的一個事實標杆,而針對 MIUI 以至於小米推出的各項功能,第三方也會積極接入。比如支付寶、淘寶、WeChat 等,在 MIUI 上可以體驗到連 Pixel 都享受不到的指紋支付等(呵呵)。當然,這對於整個 Android 的正常生態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爲其根源在於國內的廠商不使用、不支持標準指紋(以及未來其他的認證方式)API,轉而各家推行一套自己的 API。但從用戶的角度來說,顯然「有沒有」這個問題,本身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相比較 XZ Premium 動不動就一天兩天的續航,MIX 2 一般是一天一充,有的時候甚至是需要兩天三充的。當然這個對比並不公平,因爲現在 MIX 2 已經裝滿了各種國產毒瘤,而 XZ Premium 只保留了必要的毒瘤,並且有 Greenify 和 Island 的輔助,問題並不大。但是 MIUI 作爲國產系統,而且定位是大衆向,浅羽覺得還是 MIUI 應該自己去做好這些工作的。當然了,如果同樣的環境放到 XZ Premium 上,也許表現只會更差吧。

硬體體驗與線下聯動

爲什麼先開了箱,結果硬體會放到軟體後面說呢?因爲對於手機來講,硬體的設計並沒有太多的可顛覆之處,而且更多地要去適應和配合現有的軟體。所以在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浅羽才能以現在運行的 MIUI 以及各個應用程式在 MIX 2 的硬體上的使用體驗,給 MIX 2 本身打分。

要說 MIX 2 的硬體,無論如何都是繞不開它的一大賣點即熒幕的。MIX 2 有一塊 18:9 比例、1080×2160pixels 的不知道到底是 5.99 吋還是 6 吋的熒幕,正面具有超窄邊框設計,並且四角都有半徑約 2mm 的圓角設計。圓角設計使得熒幕的實際顯示並不是如截圖般完全,浅羽也並不喜歡這樣的設計。不過配合上 MIX 2 本身以圓角矩形爲主的設計風格和 MIUI 整體的系統風格,倒也不算違和。與 Sharp AQUOS Crystal 類似,這塊熒幕佔領了正面大部分的位置,做右側和上側的邊框都被削減到 1mm 左右並且採用了弧邊的設計,下側則留有 8mm 左右的空白,並且放置了前置相機模組和其他的感測器。這樣的熒幕,在觀感上,單頁的內容會較多一些,不過經常觀看的 YouTube 上視訊以 16:9 爲主,這樣左右的空間就被浪費掉了。如果是觀看電影,體驗應該會好一些。使用上來講,偏長的熒幕比例導致浅羽無法單手完成一些操作;另外,較(SONY Xperia 而言)窄的上下邊框,導致橫屏觀看影片時不能握持前面板,同時 MIX 2 也並沒有配備如 Xperia  XZ Premium 般的正面立體聲揚聲器而是集中在了底部,這樣就導致了遊戲和影片的體驗下降。窄邊框設計同時還會導致浅羽在拿起 MIX 2 或者操作偏上的部分時,會誤觸左右下角。因此,縱然已經不是第一代產品,MIX 2 的所謂「全面屏」設計在吸引眼球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問題,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戰用家的習慣

當然,針對作爲最大賣點的「全面屏」,小米在 MIUI 中也設計了「全面屏手勢」的功能。這項功能也不是從一開始就設計有的,而是後期通過系統更新的方式添加的功能,更新的時間也是比較晚的,或者至少給 MIX 2 的更新是比較慢的。

這個繁體中文的翻譯缺失問題浅羽不想吐槽了。「全面屏手勢」以從熒幕底部上滑爲主頁鍵,左側或右側邊緣向內滑動爲返回,底部上滑並停留爲多任務,總體的操作還是行雲流水的。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即從左側向內滑動是 Android 的標準 Drawer 觸發方式,此時 MIUI 的判定上會出一些問題,導致最終觸發的是返回操作。另外,多任務的切換還是略微顯得複雜,同時導航列的缺失也使得快速喚起 Mi Pay、最近任務切換等功能無法使用。總體而言,「全面屏手勢」的體驗,倒是蠻不錯的,畢竟操作基本參考 iPhone X,而且可以不用看到難看老是一篇慘白的導航列如果加以更多的優化,「全面屏手勢」也還是一個不錯的交互方式。當然,Android P 應該是也使用了類似的手勢,具體如何就拭目以待了。

至於其他的方面,與普通的電話就沒有太多的區別。揚聲器據稱是經過改進的,實際用起來也清晰、洪亮,沒有問題;前置攝像頭,沒有太多可想的,並且官方也配合 App 給出了倒置 180° 的使用方式,尚可接受;指紋識別不在最舒服的位置上,但是實際用起來也不是那麼不可接受。也許最大的問題,在於陶瓷材質的運用,導致整機非常地重且墜爪子,大概只有索半斤才能與之相比了。不過,至少配重方面,MIX 2 做得不錯,不會出現重心偏移或者分佈不均的情況。發熱方面,MIX 2 屬於 Snapdragon 835 的正常水平,並且最多就是一個暖手寶而不至於燙爪。

線下聯動,其實也沒有什麼可聯動的。當然,主要的原因是浅羽並不是合格的 Mi Fans,而小米的其他產品也就僅限於官方附贈的保護套和小米 LED 隨身燈增強版。沒錯,就是 CNY 19.9 一個的那個插 USB 口可以調多級亮度的便攜燈。也許和米家的生態鏈產品一起,會有 XPERIA 與 BRAVIA 聯動的驚喜。不過,NFC 的存在還是給 MIX 2 獨立存在時候的聯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這個小米官方稱爲「黑科技」的 NFC,除了當作傳統 NFC 使用之外,也與銀聯合作推出了 Mi Pay(對位 Apple Pay),以及聯合國內各家機構,領先 Apple Pay 推出了公交卡服務。當然,這些只要有第三方的支援,透過 Android 本身的 HCE 能力,技術上都不是什麼難事;難恰恰就難在第三方支援中國大陸的生態環境自成一體,而移動支付的發展勢頭又過於迅猛,除了 Apple Pay 和 Samsung Pay 背後的兩家有做在地化的工作,其他的廠家大多還不服水土,其中當然也包括 SONY。當然,銀聯閃付以及各家銀行都有在推自己的 App,也可以做到支援銀聯閃付;但是公交卡,目前爲止浅羽只見過可以充實體公交卡的,還沒有見過公交卡的運營商能夠透過 HCE 提供卡模擬的。功能尚且不一定能實現,更別提 Mi Pay 與 MIUI 的高度整合與統一設計能夠帶來的使用上的愉悅感了。

但是 MIUI 翻車永遠不在設計上,是在體驗上。比如說,小米公交卡就出現過誤刷。反饋到官方,客服的回覆卻堪稱平淡。具體來說,不但沒有立即查詢後臺記錄並且退回款項的行動,同時還要求用戶協同除錯。「下次您遇到的時候」?意思是說這個經常會出問題是嗎?好在隨後的幾週間,都沒有再出現過類似的問題。

Mi Pay 在功能上沒有問題,卻同樣是在細節上做不好。比如說同樣的一張卡片,卡面在 Apple Pay 上是正確的,但是 Mi Pay 則無法識別。隨後嘗試了多張卡片,發現有的卡片是可以正確識別的,有的卡片無論如何都不行。但是這些卡片在 Apple Pay 中都是正確的。

你說,好好的公主殿下,怎麼就變成了金葵花呢?再者說,郵政儲蓄的卡片也是淘寶聯名的卡面,不應該這麼綠的,還好它不在上面。雖然都是不影響實際使用的功能,但浅羽真的不想說「瑕不掩瑜」:想要成爲產品的領導者,就必須給到用家完美的體驗細節。尤其是,MIX 2 的硬體設計以優秀說並不爲過,卻經常因爲軟體的問題,而出現莫名其妙的體驗缺失,這實在是令人惋惜。

總結

標題裏浅羽寫到了「國內的移動生活」,可是目前爲止,浅羽只講到了 MIX 2 的外觀,設計,體驗。爲什麼呢?因爲使用 MIX 2 的過程,其實就是在體驗國內的移動互聯網。也許因爲這只是一臺備用機,一向對 App 稍有潔癖的浅羽,也就把它當作 iPhone 一樣用,使勁裝各種國產毒瘤,只要有可能用到就會安裝。配合上 MIX 2 的雙卡特性以及對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網路支援,再加上國內互聯網巨頭聯合運營商推廣的王卡、寶卡等,許多浅羽曾經放棄的手機應用,在 MIX 2 上又存在了。MIX 2 很好地替代了 iPad 用來放置國產毒瘤的功能,同時也引入了諸如小米公交卡等大法不能給、iPad 不支援的應用。

擁有低調而出色的外觀,背後是建設着生態圈、掌握着諸多資源的小米,MIX 2 理應成爲一款優秀的移動裝置。而 MIX 2 實際上也很優秀,只是並沒有優秀到讓我能夠放棄 Xperia XZ Premium——儘管後者的體積較大(但是比較輕)、系統在地化水平不夠、與中國大陸生態脫節,但在浅羽更在意的體驗方面,MIUI 能做到讓人驚喜,卻沒有讓人舒適。

在 MIX 2S 已經發佈並且售賣的今天,體驗 MIX 2 似乎顯得過時了。然而對比之下,MIX 2S 的雙攝像模組、Snapdragon 845 和無線充電,都並沒有能解決最根本的體驗問題:這些問題,大多都出在軟體上,必須要靜下心來,不是宣傳什麼「黑科技」,而是認真落實每一次用戶反饋、認真揣摩細節,才能徹底解決。小米從一開始的「沒有設計的設計」的 Mi 1,到現在的 MIX 系列,已經在硬體上和工業設計上做到了這一點;如果能在軟體上也做到,那麼最終交出的答卷才能稱得上是優秀的。

再回頭看看全文,如果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浅羽也能這麼滔滔不絕、有理有據該多好。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