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配版隨身小相機:Panasonic Lumix GM5 和它的小夥伴們

已經入手 Panasonic Lumix GM5 一年餘了,拍攝的照片也已經有千張,卻一直都沒有發過一篇開箱,只是零散發過一些嘟文。起初敗入 GM5 只是當作小巧可愛的玩具,巴掌大的體積使它僅次於前代 GM1 成為世界第二小的 MFT 機身;但最終它變成了浅羽最常用的隨身相機。相機系統中,購入機身只是第一步;在與它一同度過的日子裏,浅羽也嘗試了許多的配件,最終成為了現在順爪的滿配版 GM5。

機身和鏡頭搭配

爪賤新添的玩具相機

一直聽聞 MFT 系統的種種好處:輕便、(相對)廉價、電子系統好等等,加上松下 GF 系列確實價格不高、復古外觀好看,還有針對我們女孩子的粉色系配色,就草上了。不過等到真正買的時候,發現還有號稱「本格一眼性能を凝縮した世界最小高品位ボディ」的 Lumix GM1 以及「EVF搭載で世界最小のミラーレス一眼」的 Lumix GM5,宣傳圖上看着甚至比人類手掌還小,縮在手心裏嬌小可愛。

相比 GM1,GM5 除了追加 EVF 和熱靴外,錄影有1080P60(GM1 只有 30fps)、支援眼睛對焦和新的 240fps AF,體積卻還是 GF 系列、RX100 系列的水平,只比 GM1 略高。加之 GM1 的愛瑪仕橙雖然好看,但 GM5 的正紅配黑色也很棒,就它了。

隨身鏡頭羣

MFT 系統有著完整而且多樣的鏡頭群。GM5 的跟機 kit 鏡是 12-32mm f/3.5-5.6 Asph. Mega O.I.S,屬於一枚輕便型的餅乾鏡,普遍對它素質的評價相當不錯,當然前提是相對於 kit 鏡的定位和體積。浅羽也曾經用過一段時間 12-32mm,總體的印象與網路評價差不多,但唯獨使用前需要先旋出一段距離讓鏡頭伸出才可拍照,略顯得麻煩了些。雖說這樣換來了收納時的些許厚度優勢,並且無反系統開機的時間內就可以完成這個動作,但偶爾著急抓拍或者忘記,就顯得比較尷尬了。

偶然瞭解到松下還有一款 X VARIO PZ 14-42mm f/3.5-5.6 Asph. Power O.I.S.,採用了電動變焦設計開機時可以自動伸出鏡頭,這樣就解決了一個小尷尬。另外,雖然廣角端犧牲了 4mm(35mm 換算)的視角,但長焦直到 84mm(35mm 換算),可以拍攝更加集中的畫面。另外,如果實在饞廣角,還可以使用 DMW-GWC1 廣角附加鏡獲得 22mm(35mm 換算)的視角。有這樣的好處,浅羽就找機會在網路上用 12-32mm 換了一枚 14-42mm。

雖然 12-32mm 和 14-42mm 都是輕薄的鏡頭,但畢竟還有一定厚度,最多也就是個「蛋糕鏡」。而 MFT 系統內,真正的「餅乾鏡」其實也有不少選擇:

  • Lumix G 14mm f/2.5
  • Lumix G 20mm f/1.7 I & II
  • Olympus 9mm Fisheye
  • Olympus 15mm f/8 機身蓋系列

浅羽一開始在 14mm f/2.5 和 20mm f/1.7 之間猶豫,後來機緣下先嘗試了前者,發現這顆鏡頭的外型直徑和 GM5 很搭;後者因爲直徑稍大一些,裝上後下沿會超出 GM5 的機身。由於 GM5 只是加高的 GM1 的上側,卡口位置並沒有大的變化,因此 20mm f/1.7 II 可能搭配 GF 系列或者 GX 系列會好一些。不過 14mm f/2.5 雖然光圈稍大一些,但又沒有了防手震支援,有時需要和 X14-42 之間取捨一下。

GM5 搭配 X 14-42

至於 Olympus 的機身蓋系列,浅羽也集齊了一套 15mm f/8,黑白銀紅四色都頗爲好看,可惜質感略微差了一些,塑料感比較重。不過由於這個系列本身的厚度就很小,上了機身之後,除去卡口厚度,相機整體是幾乎是平齊的,可以輕鬆裝進外衣甚至裙子的口袋,成為真正的「口袋機」。雖然光圈比較小,但白天掃掃街沒有問題,還帶來了可以超焦距拍攝的優勢。有時浅羽喜歡帶著它出門隨便拍拍,配合機內的黑白預設,再加重一些顆粒感,很有意思。唯一是要記得打開「無鏡頭拍攝」選項。

GM5 搭配紅色 Olympus 15mm f/8

握持配件

GM5 系列的外觀很像 Leica 一貫的圓形機身,缺少手把作爲受力點,因此改善握持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增加手把。比較常見的手把有兩種:一種是透過鎖腳架的¼吋螺絲孔固定的手把;另一種是直接黏貼在相機上的小手把,通常用在便攜 DC 上。

晟崴推出的松下 GM1 專用快裝板 PPL-GM 就是屬於前一種。雖然本質是快裝附件,但它附帶了一個手把,而且快裝部分能拆下成爲純粹的手把,同時能墊高相機,這樣在搭配較大口徑的鏡頭時可以平放在桌面。晟崴 PPL-GM 本身也是航空鋁 CNC 加工的,並且做了陽極氧化處理,質感沒有問題重量倒是比較偏輕。同時它還做了一個原廠配件沒有的定位柱,可以解決手把前後移動的問題,當然這對與上快裝的意義可能更大一些。長得差不多的原廠配件 DMW-HGR1 也是一個好選擇,手把上精緻的蛇皮紋路,再一次讓浅羽想到松下與徠卡的曖昧關係。

Mekee 穩定木手柄雖然號稱是給 RX100 系列設計的配件,但浅羽收到後發現和 GM5 很貼合,尤其是圓角邊部分堪稱天作之合。穩定木的顏色很漂亮,質感則是比較細膩的磨砂,沒有木質粗糙的感覺,略有些滑。不過重點是,本身是打算買來貼在皮套上的,結果由於皮套的釦子在正面擋住了粘貼位置,只好作罷。

國產配件大廠 COTTA 也給 GM5 出過指柄,並且還註明 Leica D-Lux (Typ119) 可用。當然後者其實就是 LX100 II 的貼牌,而 LX100 系列長得就像不可換鏡的 GM5,所以通用起來自然問題不大。說回指柄本身,雖然是小物件,但整體一塊鋁,表面細磨砂,非常精緻。浅羽選擇的黑色款,比較搭配紅色的 GM5;表面的噴漆細膩,和機身噴漆的質感接近。可惜美中不足的是出廠就會有些許邊緣磕碰和掉漆痕跡,另外指柄的長度會略短,需要用大拇指去夠它。

燈光系統

燈光系統算是 GM5 特有的幸福煩惱。作爲用熱靴換 EVF 失去內建閃燈的補償,松下原廠在包裝內附贈了一支 GN7 出力的 DMW-FL70。然而這盞燈除了能彌補一下沒有內閃的缺憾之外,搖頭、俯仰一律缺席,甚至連跳閃都做不到。因此如果有日常日常拍攝人像的需求,使用閃燈補光的情況下,還是另購更好。

同屬 MFT 陣營的 Olympus 有一款 FL-LM3 便攜迷你閃燈,原本是作爲 OM-D E-M5 Mark II 的配件推出,還附贈一個小黑絨布袋。爲了配合 E-M5 的風格,它的造型比較剛硬體積搭配 GM5 雖然還是稍大,但也不會顯得不和諧。功能上來說,出力依然也只有 GN9.1,不過「燈頭可以向左/右、水平旋轉 180 度與及最多可以向上擺動 90 度」,可以「提供全面的跳燈能力,帶來更柔和的燈光效果。」,在室內各種角度跳閃補光非常實用!加上「防塵防水滴能力」、「亦可作無線閃光控制」,二手充新品相拆賣只需要 HK$200 不到,完全值回票價

這支閃燈也有一定限制,首先相容性方面可以說是給 GM5 量身打造。具體來說,Panasonic 這邊只有 GM5 和 GX8 可以用到這支閃燈,而 GX9 及更高階的其他相機,由於熱靴是 3+1 的設計,缺少給閃燈供電的左上觸點,所以接上後是根本不會有反應的。然而 GX 系列除了 GX8 都有內建閃燈——所以倒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另外,Olympus 的熱靴前端有設計一個窄槽,而 FL-LM3 的熱靴也對應地突出了一截,需要磨掉這段多餘才可以穩固地安裝在 GM5 上。幸好便宜貨的熱靴是塑料的,用 MUJI 美工刀裁上半個小時一下就解決了。

當然,說到燈光系統就繞不開 Profoto,然而太貴,所以還是說 Godox 或者叫神牛。神牛的無線 X 系統引閃器有 X1、X2 和 XPro 三款選擇,尾綴爲「O」的「奧林巴斯口」即是針對 MFT 系統的型號。最專業的 XPro 本身體積就和 GM5 有得一拼,大小比例顯然不合適;X1 與 X2 的價格差別不大,主要看對功能及操作的需求。當然也可以選擇 TT350S、V350S 之類的小型機頂燈,既解決了沒燈的問題還能當主控燈用,只是體積當然比引閃器更大引閃功能也較弱一些。浅羽自己本身在 Nikon 的 DSLR 上用 Godox X2T-N,放到 GM5 的熱靴上比劃了一下感覺體積還是略大,所以並不打算給 GM5 配引閃器。

裝上 FL-LM3 後整體比例很和諧

攜帶和收納

手繩和肩帶

有了相機,來一條繩子是必不可少的。浅羽一向喜歡紅色,但沒有對皮質特別鍾情,就挑了一條 Cam-in 的尼龍編織手繩。手繩雖然是尼龍的料子,但是總體比較軟,也不會磨手腕。從長時間的使用來看,它自身沒有嚴重的磨損,而且正紅色而比較耐髒。

雖然大多數時候 GM5 是一款「口袋機」,但出門遊玩如果還需要頻繁地從口袋掏出來、放回去,實在也不是什麼很好的體驗。好在 GM5 身材嬌小也輕巧,直接掛在脖子上也完全不是問題。背帶方面浅羽就沒有特別挑選,只是以好看爲主要訴求,購買了馬雲家爆款貓咪肩帶。帶子整體是比較寬的頸帶,並且帶快拆扣,不需要掛在脖子上的時候也可以很輕鬆地拆下。

皮套

原廠 DWM-CGBM 半包皮套

原廠的皮套其實不是給 GM5 設計的,而是為 GM1 和 GM1S 設計的。不過由於 GM5 實際只比 GM1 系列高了一些,多出來的 6mm 厚度也只是在 EVF 和小握把上,所以實際機身尺寸和倉位開口是完全一致的。這同時也就意味著皮套是通用的

官方皮套原本的定價不低,不過由於 GM 系列停產,出清庫存的價格只要 CNY 50 不到。皮套的表面是革面的設計,質感和做工都相當不錯,比較粗糙的紋路也帶來了一定的止滑效果。同時,皮套底座將整台相機墊高了約 8mm,這樣搭配 25mm f/1.7 等更粗的鏡頭時,理論上可以在桌子上放平,不會出現頭重腳輕的現象。相比許多手把和保護套,官方皮套最大的好處是在電池倉處設計了開口,不需要卸下皮套就可以直接更換電池和記憶咭。

可拆卸但是螺絲是凸出的

但這並不是說官方皮套就是十全十美的存在:皮套和機身是透過固定腳架的 1/4 吋螺絲連接的,而皮套附帶的螺絲在固定好後竟然是突出的!所以看起來很好的皮套,卻會導致相機沒有辦法好好地平放在桌面上,可能是松下覺得 GM 系列體積太小了所以不會有平放的機會?

TP Original 真皮皮套

由於 Lumix GM 系列本身比較小眾,所以相關配件的選擇就更少一些。第三方皮套方面,TP Original有一款針對 GM1 系列的半套。浅羽先前給 D850 配過這家的半套,所以心裡也對它家的質量和做工大概有個底,更主要還是看上了上完螺絲後可以在桌面放平的設計。

TP Original 每款皮套的包裝都大致相同,因為剛好趕上活動所以還贈送了一根真皮手繩,不過因為浅羽其實沒有很喜歡它黑黑的顏色所以也沒有用上。皮套整體的設計和官方款差不多,不過表面是細膩的手感,相對來說浅羽更喜歡粗革面。電池倉同樣也有開口,這是挑選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不同的是鈕扣設計在了前方。下方的 1/4 吋螺絲與 D850 款不同,需要自行找硬幣擰緊,不過固定後確實是完全在皮套底座內的,不會影響放置,這樣很好。

皮套底部齊平

這款也有一些浅羽不太喜歡的點。其一是先前提到的鈕扣位置,因為購買時沒有注意,直接導致了粘貼小手把的計劃泡湯。另一個是 TP Original 的皮套會在底座底部印上它家的大 Logo,雖然沒有很難看但是浅羽更喜歡無印的感覺。

收納袋

LX100 這種口袋機有很多皮製收納袋可以選,考慮到 GM5 機身的體積甚至還能更小一些,搭配合適的鏡頭當然就可以順利放進收納包了。浅羽按價格挑了一款 BBK 背包客的收納包,是否真皮浅羽當然是看不出來,但較厚又軟、內襯還有值絨,收納保護是足夠了。網上通路銷量不錯的 Mekee 真皮收納袋其實也差不多,當然價格更高一些,但顏色可選更多,浅羽也入了一個粉色的使用。

實際使用中,GM5 搭配上了 UV 的 14mm f/2.5 勉強可以放進收納袋,主要還是鏡頭的突出影響了口袋的閉合。論便攜性,LX100 等隨身機的一大強項其實正在於關機後可摺疊收入機身的鏡頭。所以如果出門背包的話,馬雲家爆款絨布收納袋會更實用一些。浅羽挑選了一款帶幸運草圖案的絨布袋,選擇最小的尺碼,剛好放下一機一鏡外加替用電池和閃燈。例如 GM5+50mm f/1.7 放上,14mm f/2.5 和廣角附加鏡 DMW-GWC1 放在單獨的鏡頭袋里墊在下,電池和閃燈裝在兩個小側袋裏。不過這樣需要反裝遮光罩才能輕鬆地取放。

個人化附件

松下的原廠熱靴蓋質感一般,不過尾部是帶有卡扣的,完全插到底會有「喀嗒」一聲,很有特點。不過如果喜歡更好的質感,可以選擇第三方熱靴蓋,比如手工打造的全鋁櫻花熱靴蓋或者 Nikon 原廠不銹鋼

考慮到松下和徠卡不明不白的曖昧關係,浅羽還重金購買了山寨仿製 Leica 可樂標的貼紙,貼在鏡頭右上。可嘆 GM5 的體積之小巧,以至於比較容易買到的最小尺寸 1cm 直徑都顯得有些大,不太好選擇粘貼的位置。

至於 Leica 用家一貫喜歡展示的露白,在 GM5 上就略微欠奉了:一是無銅可露,二是自然使用磨損也不能算是個人化啦。不過正如 Jobs 對於 iPod Classic 的不鏽鋼背面的看法:每一道磨損和掛擦都是個人的痕跡。浅羽的這台 GM5,因為日常攜帶和使用頻率都很高,因此刮蹭掉漆是絕對少不了的,甚至還有前一任擁有者留下的撞擊凹痕。但一年間可以記錄下過千張日常照片,作爲拍攝工具來講,GM5 是真正實用、可用、好用的代表。

前一任擁有者留下的最重的痕跡

Comments

在〈滿配版隨身小相機:Panasonic Lumix GM5 和它的小夥伴們〉中有 12 則留言

  1. 「YIR」的個人頭像

    好详细的gm5,我也喜欢这款小机器,爱不释手。

    1. 「櫻川 浅羽」的個人頭像

      其實這篇有很多方面都沒有提到,包括開箱、機身參數等等,因爲網路上相關的文章實在是太多了,同時還可以下載參考 PDF 手冊,甚至可以輕鬆做到比許多用家還要瞭解機器。但是,網路資料對於原廠或第三方配件的介紹甚少,而且往往一句話就帶過了;討論版對於鏡頭、附件的搭配討論也不多,而且往往比較分散。所以這篇就集中在記錄浅羽在使用上的相關經驗上,因爲事無鉅細所以就顯得比較詳細了😛。以後介紹一些其他 3C 的文章應該還是會保持這個思路,畢竟追新追快是比不過專業媒體的(笑)。

      1. 「YIR」的個人頭像

        不会吧,gm5相关的文章少之又少,几乎找不到。

        1. 「櫻川 浅羽」的個人頭像

          不應該呀。GM5 發表時,主要的媒體應該都有報導和開箱測試,畢竟小巧又內建 EVF(EVF搭載で世界最小のミラーレス一眼)的機身還是非常引人矚目的。當然,比起同期的 GM1 / GM1s,兩倍甚至三倍的價格讓 GM5 顯得 C/P 值相當低,同時僅僅靠一個 EVF 又不足以說服所有猶豫的關注者,因此購入者較少也是理所應當的。

          如果是找不到相關資料的話可能原因有二:一是關鍵字找錯,找「評測」可能就會少,「開箱」就不少了;二是 GM5 在大陸地區發售較晚,而且價格較高,如果找日本、香港、臺灣乃至美國、澳大利亞的相關文章會更多。相比之下,中文資料確實較少(還要算上轉載),討論串的數量可能也不會更多。

          1. 「YIR」的個人頭像

            真的欸,中文的实在找不到一两个,很是羡慕会英文的。

          2. 「櫻川 浅羽」的個人頭像

            翻譯一下,都可以看😉

  2. 「s」的個人頭像

    以前不怎么关注M43,这么多年过去反过来看这帖子还挺有趣味的。
    今天看到楼主的镜头都是近期我调研过的,比如O 15mm/f8饼。还有3D镜头也看着挺好玩。
    没看到这个站点PO什么实战照,可惜。

    1. 「櫻川 浅羽」的個人頭像

      畢竟餅乾鏡基本也就是這些選擇,說選擇多也是相對其他系統而言,定價都不高倒是真的。我後來爲了那個机身盖鏡頭又收了一台 GF2。
      使用 3D 鏡頭不能拍攝 RAW,會強制在機內合成 MPO。我試過遮蔽觸點接上機身,看到畫面畸變是非常嚴重的,沒有機內自動矯正是不太能用。不過好玩也就夠了。

      其實這些所謂的樣片網路上有很多了,有不少拍攝得都很不錯。
      我拍攝水平不高,只是有時候會接拍一些靜物或者人像,外景基本上拍了想起來就發在社交網路上,發完了就算了。
      以前也有用過一些網路相冊,也有想建置一個公開的相冊站點,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好用的平臺,這件事情就擱置了。

  3. 「Rossi」的個人頭像
    Rossi

    我也很愛用gm5 一直到現在 都很喜歡
    我是用綠色的

    1. 「櫻川 浅羽」的個人頭像

      綠色款的很難買欸,記得好像只在日本本土發售。正面的蒙皮好像還是斑點紋路的,看起來就很特別。

      不過銀色的部分總感覺會掉漆?我另有一台 GF10,是粉色配金銅色的,就有些掉漆了。
      而且我買了太多支黑色鏡頭,還有很多配件都是黑色的,到現在還頭痛色系的搭配😂

  4. 「Yukine」的個人頭像
    Yukine

    最近購入了二手的 Olympus E-M1 II, 最開始爬文還只是覺得配機閃功能很豐富, 拿到手一看越看越熟悉, 才發現在好久之前就在這篇文裡見到過了
    是時候好好學燈光的使用啦

    1. 「櫻川 浅羽」的個人頭像

      Olympus 這支小閃燈確實可以很好地應對簡單的補光,也可以用來營造一定的復古感。不過如果要做複雜佈光,還是需要更多裝備喔,尤其是離機閃和多燈佈光的效果,和直打完全不一樣了。

Mentions

  • 櫻川 浅羽
  • Yukine
  • 櫻川 浅羽
  • Rossi
  • 櫻川 浅羽
  • s
  • 櫻川 浅羽
  • YIR
  • 櫻川 浅羽
  • YIR
  • 櫻川 浅羽
  • YI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