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no cloud – it’s just someone else’s computer.
彈性、透明、無縫銜接的「雲」
什麼是雲?我們可以把雲認爲是計算能力的集中與彈性再分配,從而使用家可以按計算量付費、使供應商用相同的計算能力應對更多的計算任務。更進一步地,我們可以把資料也一併託管在雲上,從而構建雲端系統。這樣的好處是只需要擁有終端裝置,就可以訪問資料並使用雲端提供的高計算能力。
聽起來像是回到了 Mainframe 配上電傳打字機的時代,對吧?不過,高速的網路已經不同於電話線傳輸,可以爲「終端」提供完全不同的服務,從而給用家提供與個人計算機相同甚至更好的體驗,這才是「雲」真正需要帶來的變革。
(後面還有:吐槽「物聯網」「雲」「大數據」、看看大企業的「雲」、什麼樣的項目需要雲)
被曲解的概念和需求
在中國大陸,關於這方面的產品有幾個普遍思路:
- 物聯網 = 物品連上網路
- 智慧型 = 遠端控制
- 雲 = 註冊帳號
於是,浅羽只是想要一個能監控實時電量、能操作開關的東西,如果從消費數位選擇,卻只能買到必須要裝一個 App 還要註冊帳號、註冊完了還要實名認證的「解決方案」。甚至如果你只有區域網路的時候,這款產品就不能使用了,變得和 APC 最便宜的傳統插座沒什麼大差別;非要說差別的話,可能更容易着火。
問題出在哪呢?核心是根本沒人在意用戶的需求,大家都以爲自己是在爲用戶發掘需求,實際上卻只是打着大數據的旗號收集隱私。有些廠牌總是有不好的習慣,即新產品都是給用家增加負擔的:不但要做到有感知,而且還要做到強行有感。費盡心思讓冰箱聯網就爲了讓人看看溫度;讓風扇聯網就爲了能開能關;於是本來簡簡單單的家電,卻刻意地把功能限制在了需要專門註冊帳號的 App 上,更可怕的是還沒有統一的平臺去管理。完全違反了「透明」「無縫」的原則的「雲」產品,不但不能帶來更好的體驗,反而大大地加重了用家的負擔,有效地降低了體驗、拉長了與「美好」的距離。
連上網就能叫做「物聯網」
隨着「物聯網」概念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產品可以連上網路,也開始產生大量的資訊。於是,「物聯網」「大數據」「雲」的概念頻繁地被相關聯,彷彿物聯網的背後非要有雲,雲上要跑着大數據,數據要從物聯網收集。可是收集之後的數據呢?「僅作爲內部統計分析之用」。誠然,物聯網不是一項資訊驅動的工作,但既然收集了資料,對它做更深入的分析和利用以期達到「智慧型」最終才能打來好的體驗。舉例來說,如果空調單純地收集溫度和溼度資料,用家即不會有興趣去看,資料本身也不會發揮其他的作用。但是如果有辦法可以做到對比室外溫度分析,給出健康建議或者做出個人化的溫度調節,無疑更讓人感受到「大」數據的好處。當然,這背後,沒有雲也一樣可以做到;雲給我們的好處是,當收集的資料越來越廣泛、資料量變得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可以依靠彈性的計算資料,以更快、更深的方式處理它們,而不需要用家花費大量的電力或者更換更好的硬體裝置。
另一方面是無縫。繼續考慮空調的場景,如果偶爾在朋友家過夜,那麼我們的偏好設定能否跟我們一起走呢?這時候要做到好的體驗,就非「聯網」「雲」不可了。任何情況下,只要連接到雲,並且「確認你是你」,那麼所有的偏好設定就可以「攜帶」,並且可以繼續在別處記錄資料。
這一代雲和下一代雲
Google 和 Apple 都有在雲上做出投資。Apple 由於有 iPhone、iPad 到 Mac 的產品體系,其 iCloud 也側重於在多個 Apple 裝置間同步資料。另外,Apple 還有許多裝置間的聯動體驗也可以視爲雲的一部分,如Handoff、Universal Clipboard、iPhone Cellular Calls、SMS/MMS messaging、Instant Hotspot 等。這些體驗有的基於背後的「雲」,有的則是依靠 BLE Beacon 的方式實現的。Google 則是另一套方式:相比 Apple 注重資料,Google更爲注重的是計算本身的雲端化。舉例來說,浅羽可以在 Gmail 上編輯電郵;中途有事離開後,浅羽只要隨意在任何終端上登入 Gmail,就可以從中斷的地方繼續。Chromebook 更是這種概念的集中體現,它的作業系統可以認爲就是一套定製的用以運行 Chrome 的 Linux;其最大的目的就是提供接入的終端而非計算能力。當然,以目前的技術來說,我們還需要在終端上運行一套瀏覽器,但在 Internet 和 Web 普及的今天這已經不是大問題;更重要的是在瀏覽器內運行的代碼,以及其背後支持它的雲,才是重點。
Google 和 Apple 都希望能夠提供更好的雲體驗,而它們之間相比也無孰優孰劣。區別在於,Apple 試圖去提供現時能做到的最好的雲體驗,而 Google 試圖實現下一代的未來的雲。
如何不做出最好的雲體驗?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當你的項目看起來不需要雲,它就真的不需要雲。技術只是實現用戶體驗的一種方式,後者的設計決定了前者的採用,而非相反。遵循 KISS 原則去設計用戶體驗,不要用技術給用家平添負擔;相反,讓技術隱喻無形,把驚歎留給瞭解背後原理的用家。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