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確實很美:小蟻 42.5mm f/1.8 鏡頭動爪玩及一些觀點

年輕人的第一支副廠鏡頭

小蟻科技在 2017 年發表的無反相機小蟻微單 M1,除去 MFT 接環和高仿 Leica T 的精緻機身,低廉的價格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大亮點。與相機一同發表的是小蟻品牌的第一批、也是唯一兩支鏡頭:小蟻 42.5mm f/1.8 及 12-40mm f/3.5-5.6,其中後者定位標準變焦鏡頭,而前者定位人像、小微距鏡頭。

小蟻 42.5mm f/1.8 鏡頭擁有 85mm(35mm eqv.) 視角及 f/1.8 大光圈,同時近新品的普遍流通價格卻只要 CNY 300 不到,堪稱是 MFT 系統最便宜自動人像鏡,並且網路上「大多好評」。既然價格低廉、評價不低,那浅羽就入手一支試試罷。

外觀造工有推有噓

浅羽從某著名撕逼平臺上購入了一枚號稱 9 新的鏡頭,實際收到的時候確實是個驚喜:說是表面有劃傷的鏡頭,實際上是大片的磕碰、擦傷。好在鏡頭工作正常,鏡片也只是微灰,「又不是不能用」。鏡頭本身的外觀設計不差,雖然是塑料鏡身,但噴漆細膩、質感十足,搭配粉色的 GF9 機身非常和諧。塑料鏡身也帶來了輕巧的優勢。鏡頭可以使用 49mm 直徑濾鏡,但前玉設計得非常小片。前部兩側則是略有伸出,官方沒有配置遮光罩、也沒有遮光罩卡扣,如果需要的話只能透過螺紋接上通用遮光罩。側邊僅有一枚撥扭,可以在正常與微距模式間切換,這也是鏡頭唯一的可操作部分——因爲那有漂亮金屬壓花效果的對焦環,僅僅是個裝飾,並不能真正使用。

鏡頭使用的一些提示

小蟻微單及鏡頭均使用 MFT 接環,理論上可以與其他 MFT 系統互操作,GF10 當然也在其中。不過,以浅羽的經驗來說,小蟻 42.5mm f/1.8 接上 Lumix GF10 後雖然可以正常自動對焦、測光,但釋放快門時無論快門時長都只能使用電子快門。而後來新購入的 Lumix G 42.5mm f/1.7 就可以正常使用機械快門釋放。

因爲這個問題,浅羽搜尋了一些資料,但都沒有發現相關的線索。後來猜想是否是鏡頭韌體版本問題,檢查後發現鏡頭帶有 1.0 版本,而最新版本已是 1.1。經過查閱和嘗試,Panasonic 機身可以正常爲小蟻鏡頭更新韌體,但有說 Olympus 機身用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如果有嘗試過的讀者可以留言。

非常可惜的是,更新韌體後只能使用電子快門的問題還是沒能得到解決。由於浅羽習慣靠快門聲音和微震來判斷曝光是否已經結束,因此只好開啓最低音量的數位快門聲;但仍是用得不順爪。

實拍效果驚中有喜

首先必須肯定的是,小蟻 42.5mm f/1.8 的對焦速度和精度至少都達到了 MFT 系統的主流水平。光線充足時,拍攝敏捷的動物可能還不太夠用,但一般的抓拍街景基本不會有問題了;但暗光對焦會比較猶豫,與 Panasonic 機身的也許也有關係。鏡頭在開放光圈時銳度還算不錯,一般的中距拍攝下細節和質感都體現得很好,尤其是中心到邊緣的一致性感覺都不錯。

傍晚貓片 | f/1.8, 1/30s, ISO 1600 on Lumix GF10

不過 f/1.8 一定不是最佳工作光圈,甚至可能不是可用光圈——這不是經驗,而是面對大光比時全開光圈出現了嚴重的色散。這一缺陷對於中長焦風景攝影或者街拍來說也許問題不大——因爲收到 f/4 後表現就會好上不少;但對於一顆主打「輕鬆虛化背景」的「人像鏡頭」來說,實在不是太容易接受的問題。

紫氣東來 | f/1.8, 1/640s, ISO 1600 on Lumix GF10(部分裁切)

小微距也是這支鏡頭的一個賣點,鏡身上甚至專門提供了微距模式的切換按鈕。切換到 Macro 模式後,鏡頭的最大光圈會縮小到 f/3.5(機身可偵測到光圈變化),同時最近對焦距離會從 50cm 縮短到 25cm。由於鏡身的對焦環是裝飾,因此從機身上切換到 MF 後還需要用機身控制手動對焦,所幸 GF10 提供了此項功能,否則真是「對焦基本靠走」。最大光圈變小後,銳度有提升,但綠邊還是比較明顯。並且由於鏡頭沒有內建防手震,最好使用帶 IBIS 的機身或着想辦法保持快門速度,才能好好利用鏡頭提供的 0.5x 小微距。

雨後蝸牛 | f/3.5, 1/100s, ISO 640 on Lumix GF10

價格與需求的選擇題

小蟻 42.5mm f/1.8 即使有着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因爲大光圈、兼顧人像與小微距、堪用的銳度還是獲得了不錯的評價。不可忽視的是,作爲一支原定價不到四位數、流通價格更是低至 3 折的自動鏡頭,這支鏡頭尤其低廉的流通價也影響到它的評價向好

客觀地說,這支鏡頭的色散嚴重焦外表現不好看沒有內建防手震沒有實體控制環等等問題,都影響到它成爲一支更好的鏡頭。當然,對於從手機拍照轉來的用家來說,差異更大的視角和淺景深的震撼是這些缺點無法掩蓋的。何況還算不錯的外觀輕量和自動對焦方面其實算是有加到分。

以浅羽自己來說,因爲無法接受到色散問題和只能使用電子快門的問題,整體上會更推 Lumix G 42.5mm f/1.7,當然有需求、能接受體積、重量和價格用家也可以選擇 DG 42.5mm f/1.2。後兩支的價格當然更高(並且顯然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但可以更好的畫面表現與操控感,同時都有內建 Power O.I.S。不過,對於許多還用着 GX1、E-PL5 等低價 MFT 機身,甚至是小蟻機身的用家來說,應該會樂見這樣一支廉價但可圈可點的自動鏡頭。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To respond on your own website, enter the URL of your response which should contain a link to this post’s permalink URL. Your response will then appear (possibly after moderation) on this page. Want to update or remove your response? Update or delete your post and re-enter your post’s URL again. (Find out more about Webmentions.)